title: 聊聊 cache
tags:
- cache
categories:
- Tech
comments: true date: 2018-06-18 22:00:00
去年的时候在做系统性能优化的工作中,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业务定制化缓存方案,当时感觉尽善尽美了,但前些天不经意再聊起缓存时发现在一些细节上还欠考虑。在这里总结一下做 cache 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大纲如下:
- 缓存模式
- 缓存淘汰
- 缓存击穿
- 缓存穿透
- 缓存雪崩
缓存模式
比较常见的模式有分为两大类: Cache-aside 以及 Cache-as-SoR。其中 Cache-as-SoR(System of Record, 即直接存储数据的DB) 又包括 Read-through、Write-through、Write-behind。
Cache-aside
Cache-aside 是比较通用的缓存模式,在这种模式,读数据的流程可以概括:
- 读 cache,如果 cache 存在,直接返回。如果不存在,则执行2
- 读 SoR,然后更新 cache,返回 代码如下:
# 读 v1def get(key): value = cache.get(key) if value is None: value = db.get(key) cache.set(key, value) return value复制代码
写数的流程为:
- 写 SoR
- 写 cache 代码如下:
# 写 v1def set(key, value): db.set(key, value) cache.set(key, value)复制代码
逻辑看似很简单,但是如果在高并发的分布式场景下,其实还有很多惊喜的。
Cache-as-SoR
在 Cache-aside 模式下,cache 的维护逻辑要业务端自己实现和维护,而 Cache-as-SoR 则是将 cache 的逻辑放在存储端,即 db + cache 对于业务调用方而言是透明的一个整体,业务无须关心实现细节,只需 get/set 即可。Cache-as-SoR 模式常见的有 Read Through、Write Through、Write Behind。
- Read Through: 发生读操作时,查询 cache,如果 Miss,则由 cache 查询 SoR 并更新,下次访问 cache 即可直接访问(即在存储端实现 cacha-aside)
- Write Through:发生写操作时,查询 cache,如果 Hit,则更新 cache,然后交由 cache model 去更新 SoR
- Write Behind:发生写操作时,不立即更新 SoR,只更新缓存,然后立即返回,同时异步的更新 SoR(最终一致)
Read/Write Through 模式比较好理解,就是同步的更新 cache 和 SoR,读取得场景也是 cache 优先,miss 后才读 SoR。 这类模式主要意义在意缓解读操作的场景下 SoR 的压力以及提升整体响应速度,对写操作并没有什么优化,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。Write Behind 的的 cache 和 SoR 的更新是异步,可以在异步的时候通过 batch、merge 的方式优化写操作,所以能提升写操作的性能。
下面两图是取自 wikipedia 的 Write Through 和 Write Behind 的流程图:
小结
当前很多 DB 都自带基于内存的 cache ,能更快的响应请求,比如 Hbase 以 Block 为单位的 cache,mongo 的高性能也一定程度依托于其占用大量的系统内存做 cache 。不过在程序本地再做一层 local cache 效果会更加明显,省去了大量的网络I/O,会使系统的处理延时大幅提升,同时降低下游 cache + db 的压力。
缓存淘汰
缓存淘汰算是比较老的一个话题,常用的缓存策略也就那么几个,比如 FIFO、LFU、LRU。而且 LRU 算是缓存淘汰策略的标配了,当然在根据不同的的业务场景,也可能其他策略更合适。
FIFO 的淘汰策略通常使用 Queue + Dict, 毕竟 Queue 先天就是 FIFO 的,新的缓存对象放在队尾,而当队列满时将队首的对象出队过期。
LFU (Least Frequently Used)的核心思想是最近最少被使用的数据最先被淘汰,即统计每个对象的使用次数,当需要淘汰时,选择被使用次数最少的淘汰。所以通常基于最小堆 + Dict 实现 LFU。因为最小堆每次变化的复杂度为 O(logn),所以LFU算法效率为 O(logn),相比 FIFO、LRU O(1) 的效率略低。
LRU(Least recently Used),基于局部性原理,即如果数据最近被使用,那么它在未来也极有可能被使用,反之,如果数据很久未使用,那么未来被使用的概率也较低。
LRU 过期通常使用双端链表 + Dict 实现(在生产环境使用链表一般都是双链表),将最近被访问的数据从原位置移动到链表首部,这样在链首位置的数据都是最近被使用过的,而链尾都是最久未使用的,在 O(1) 的时间复杂度内即可找到要被删除的数据。
# LRU 缓存过期概要逻辑, 无锁版data_dict = dict()link = DoubleLink() # 双端队列def get(key): node = data_dict.get(key) if node is not None: link.MoveToFront(node) return node def add(key, value): link.PushFront(Node(key,value)) if link.size()>max_size: node = link.back() del(data_dict[node.key]) link.remove_back()复制代码
Ps:
缓存击穿
在高并发场景下(比如秒杀),如果某一时间一个 key 失效了,但同时又有大量的请求访问这个 key,此时这些请求都会直接落到下游的 DB,即缓存击穿
(Cache penetration),对 DB 造成极大的压力,很可能一波打死 DB 业务挂掉。
这种情况下比较通用的保护下游的方法是通过互斥锁访问下游 DB,获得锁的线程/进程负责读取 DB 并更新 cache,而其他 acquire lock 失败的进程则重试整个 get的逻辑。
以 redis 的 set 方法实现此逻辑如下:
# 读 v2r = redis.StrictRedis()def get(key, retry=3): def _get(k): value = cache.get(k) if value is None: if r.set(k,1,ex=1,nx=true): # 加锁 value = db.get(k) cache.set(k, value) return true, value else: return None, false else: return value, true while retry: value, flag = _get(key) if flag == True: return value time.sleep(1) # 获取锁失败,sleep 后重新访问 retry -= 1 raise Exception("获取失败")复制代码
缓存穿透
当请求访问的数据是一条并不存在的数据时,一般这种不存在的数据是不会写入 cache,所以访问这种数据的请求都会直接落地到下游 db,当这种请求量很大时,同样会给下游 db 带来风险。
解决方法:
-
可以考虑适当的缓存这种数据一小段时间,将这种空数据缓存为一段特殊的值。
-
另一种更严谨的做法是使用 BloomFilter, BloomFilter 的特点在检测 key 是否存在时,不会漏报(BloomFilter 不存在时,一定不存在),但有可能误报(BloomFilter 存在时,有可能不存在)。Hbase 内部即使用 BloomFilter 来快速查找不存在的行。
基于 BloomFilter 的预防穿透:
# 读 v3r = redis.StrictRedis()def get(key, retry=3): def _get(k): value = cache.get(k) if value is None: if not Bloomfilter.get(k): # cache miss 时先查 Bloomfilter # Bloomfilter 需要在 Db 写时同步事务更新 return None, true if r.set(k,1,ex=1,nx=true): value = db.get(k) cache.set(k, value) return true, value else: return None, false else: return value, true while retry: value, flag = _get(key) if flag == True: return value time.sleep(1) retry -= 1 raise Exception("获取失败")复制代码
缓存雪崩
当因为某种原因,比如同时过期、重启等,大量缓存在同一时间失效而导致大量的请求直接打到下游的服务或DB,为之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可能崩溃宕机,即雪崩。
对于同时过期
这种场景,往往是因为冷启动或流量突增等发生,导致在极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数据写入缓存,而且它们的过期时间相同,所以它们又在相似的时间内过期。
解决方法:
-
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
随机过期
,即每条 data 的过期时间可以设置为expire + random
。 -
另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是可以做一个二级缓存,比如之前做缓存时设计的一套
local_cache + redis
的存储方案,或者redis + redis
的模式。
另外,就是合理的降级方案。在高并发场景下,当检测到过高的并发可能或已经对资源造成影响后,通过限流降级的方案保护下游资源,避免整个资源被打垮而不可用,在限流期间逐步构建缓存,当缓存逐渐恢复后取消限流,恢复降级。
参考
http://www.cs.utah.edu/~stutsman/cs6963/public/papers/memcached.pdf http://www.ehcache.org/documentation/3.5/caching-patterns.html https://docs.microsoft.com/en-us/azure/architecture/patterns/cache-aside https://coolshell.cn/articles/17416.html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ache_(computing) https://docs.oracle.com/cd/E13924_01/coh.340/e13819/readthrough.htm https://blog.csdn.net/zeb_perfect/article/details/54135506 http://blog.didispace.com/chengchao-huancun-zuijiazhaoshi/